鉅大LARGE | 點擊量:727次 | 2018年11月10日
二三線電池企業(yè)出路在哪里
隨著動力電池乃至電池制造的門檻越來越高,那些在競爭中無力取得金主進一步投資,進入下個階段的企業(yè)都需要考慮未來,“賣身”其實是必然的。這個過程在我們的隔壁,日韓的電池產業(yè)界是明顯的,近日以色列智能能源和逆變器提供商Solar Edge公司收購韓國電池制造商Kokam公司,收購的過程是以8800萬美元獲得Kokam公司75%股份,并計劃在未來收購剩余股份。
從韓國電池產業(yè)的圖譜來看,老大LG化學、老二SDI,第三位的SK是由石油金主集團支撐下去的,剩下的咋辦呢。Kokam是個2002創(chuàng)辦的鋰電系統(tǒng)集成企業(yè),沒辦法還是得把自己賣出去。
在儲能領域,采用NCM還是LFP,這個事情真的和大巴有點相似。那么多電池堆在一起,以長期管控的考慮,未來LFP還是在這個領域內更牢靠一些。由于與動力電池用相似的正極原料,未來采用NCM的電池,在儲能領域做還是比較費勁。
這個事情其實也和KEPCO儲能電站的起火有直接的關系,一個電池企業(yè)如果走垂直整合,單純依靠電池作為一個產品推出來,在各方面的弊端還是很明顯的。能成氣候的電池企業(yè)畢竟是少數,依靠規(guī)模和依靠自己對風險把控能力來做。電池產量小,對應的質量和安全管理體系,成本很難攤銷的。
在較小規(guī)模下的小而美的電池企業(yè),依靠往儲能方向延伸,周期太長,資金鏈也會出現問題,單靠堅持是解決不了問題。
充電溫度:0~45℃
-放電溫度:-40~+55℃
-40℃最大放電倍率:1C
-40℃ 0.5放電容量保持率≥70%
我在這里提一個問題,大家可以一起來探討下:
1)前10名以外的,依靠個體的情況,如何在第一集團鎖定優(yōu)質的客戶下,對沖在整車客戶端的淘汰,就如同昨天所說的,在整車段的淘汰也在開始,客戶沒錢了直接黃了,那真是拿不回來錢。
2)即使是10名以內的,除了現在的自主品牌,未來等合資車企的車輛和可能可以用的國外電池,會進一步的分流需求。
3)單純依靠動力電池市場的不確定這么高的情況下,這些電池企業(yè)怎么辦?往歐洲和中東等系統(tǒng)整合者手里賣出去?
在大環(huán)境如此的條件下,整個博弈過程是挺殘酷的,選錯了而且沒神仙救,真的是死路一條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