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LARGE | 點擊量:920次 | 2018年10月11日
不玩數據不搞噱頭,奔馳的EQC如何后發(fā)制人?
無論作為奔馳全新純電品牌EQ的首款量產車,還是作為BBA旗下的首款量產車,EQC的全球首發(fā)都注定了它將被“全球矚目”。
純電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都是“前瞻”的,之前大多為非傳統(tǒng)企業(yè)一個一個的“放衛(wèi)星”,例如特斯拉。而所有這些新車發(fā)布的時候,給人的感覺就是在數據上不停地刷新眼球,讓人感受到相比傳統(tǒng)燃油車的“革命性變化”。
作為汽車的發(fā)明者奔馳推出的第一款純電動車,自然是所有人都會“翹首以盼”,想看看這位“鼻祖”會拿出怎樣驚世駭俗的產品。然而單憑數據,似乎大多數的感覺是“有點失望”。無論從電池量、續(xù)航里程、加速力、充電速度等各個角度去看,EQC給出的數據大多只能算是正常水平。相比特斯拉的MODLEX、捷豹的I-PACE等等,都沒有一種“顯著超越”的態(tài)勢。
TIPS:EQC所搭載的電池容量為80千瓦時,與I-PACE相當。450公里的續(xù)航里程,也屬于主流水平。40分鐘的快充速度,I-PACE等車型也能做到。5.1秒的0-100公里/小時加速,甚至還略遜于MODELX的4.9秒。還有尺寸,EQC也只是比I-PACE大,而同樣小于MODELX。
很顯然,以奔馳的能力,它要做到“全面超越”并不難。那么奔馳最后為什么要給EQC如此定調?難道說僅僅只是為了“務實”嗎?
對于安全的“過度重視”或許能管中窺豹
有一個數據或許大家沒有留意到,那就是EQC的整備質量,達到了2.425噸。作為純電動車,由于需要沉重的電池,整備質量偏大屬于普遍現象,但達到EQC這樣的水平卻不多見。例如尺寸僅比EQC略小的捷豹I-PACE,整備質量“僅”2.1噸。特斯拉MODELX的90D,在尺寸更大、電池更多的情況下,整備質量也才達到2.4噸。
是奔馳不會玩輕量化嗎?這對于汽車的發(fā)明者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笑話。在奔馳的燃油車型上,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奔馳在輕量化科技方面的強大優(yōu)勢。
是奔馳采用的電池要比對手更沉嗎?顯然這也是純粹的“主觀臆斷”。EQC采用的是當下能量密度優(yōu)于圓柱電池的軟包電池,它的電池組重量為650公斤,與I-PACE的電池組重量相當,而明顯輕于MODELX的電池組。
那到底是為什么呢?詳盡的答案可能只會存在于EQC研發(fā)者的心中。不過從一些現象,以及對EQC結構與技術的解讀,車云菌還是能看到一些端倪。以車云菌的判斷來看,對于安全近乎過度的重視,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首先是電池組。奔馳的電池組通過框架結構、電池組本體、電池管理系統(tǒng)和冷卻系統(tǒng)組成。這其中,強大的框架結構非常引人注目。設計這套框架的目的,就是為了保護電池的,以防止它在碰撞事故中因為擠壓等情況而發(fā)生危險。很顯然,這是要以增加車重為代價的。
說到這大家應該有概念了。沒錯,純電電池的安全性,尤其是在發(fā)生惡性事故時的安全性,一直是困擾大家的一個重要問題。雖然概率不大,但相比燃油車的顧慮還是會更大一些。否則也不會有全球著名純電動車碰撞起火的新聞會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
在EQC的底盤展示模型上,我們還看到一個很夸張的設計,那就是在車體前部、電機周圍,乃至設計整個電路系統(tǒng)的范圍內,有一個類似球籠的管狀框架。這在以往的電動車上市從未出現過的。其目的,不言而喻。
這還只是看得到的地方。在看不到的地方,不知道EQC的設計師還投入多少來確保EQC的安全性。
EQC更多體現“鼻祖”對于純電的理解
前面說到的安全結構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(jié)。這種與眾不同的設計、或者說有點“吃力不討好”的設計,更多體現出了奔馳這個汽車發(fā)明者對于未來純電車型應該如何設計的一種理解。很顯然,它與那些新造車勢力、互聯網造車等等有著非常大的不同。
這種做法,不少人第一感覺是不是“奔馳有點太保守了”。為了足夠的安全,讓車體變得更沉,不僅影響了續(xù)航里程,也影響了加速數據,讓這些本應該作為宣傳亮點的東西變得不夠炫目。
然而奔馳心理清楚。真正奔馳的潛在用戶,是不會盲目追求那些噱頭的。他們更看重車的品質、安全和持久性。他們要的是開起來感覺更好,更舒適更豪華更安全,而不是比拼那0.2秒的加速能力。
有一位奔馳車主就跟車云菌表達過這樣的觀點??催^EQC的發(fā)布會以后,他的第一感覺是“踏實”,要遠比哪怕已經很知名的電動車新品牌要踏實。在他心目中,奔馳畢竟是真正的“造車大佬”,它深知車應該怎么造才是真正的、可靠的好車。這是那些如同攢電腦只知道玩“超頻”的新勢力所不能比的。
EQC的均衡反而可能是大殺器
車云菌隨機“采訪”了幾個有實力購買這類車的人,結果反饋出乎意料的一致:如果實際駕駛體驗出眾,價格合理,EQC會是他們的首選,而絕不是MODELX或者I-PACE。
乍一聽有點“過”,但細想之下非常合理。前面說過,EQC的數據不夠拔尖兒,但也絕不遜色。而在其他方面,EQC卻顯現出它作為“鼻祖”的固有優(yōu)勢。
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這也是一種均衡——EQC把各個方面都做到位了,幾乎沒有短板可言,這是任何對手所不具備的。
就比如設計吧。EQC在創(chuàng)新性上可能又顯得“保守”了,沒有MODELX那樣中看不中用的“鷗翼門”,也似乎沒有I-PACE那么“沖勁十足”。但是真正看過EQC實車的人,都會感覺到它的氣場。那種儒雅又不是科技感的調性,相當符合目標群體的喜好。傳統(tǒng)格柵的回歸可能會讓一些“新人類”感覺失望,但從大多數奔馳喜好者的反饋來看,卻大多是點贊的。因為在他們眼里,奔馳似乎“就應該這樣才對”。這其實就是奔馳的一種威力,一種固有的氣場,很難用言語來形容。
當然更不用說EQC的車內了。這種家族文化帶來的視覺沖擊力、品牌傳承帶來的精致感和豪華氣場,絕不是新勢力造車憑借一個十幾寸大豎屏所能比擬的?!埃ㄍ愜嚴铮┙^對找不到第二輛有這種水平的內飾”,這是一位同事的原話,應該很有代表性。
小結:
EQC的這種“均衡優(yōu)勢”還體現在很多方面,當然這些方面都是奔馳的固有優(yōu)勢。例如自動駕駛、例如車機系統(tǒng)、例如自然語音控制系統(tǒng)等等。總之,作為燃油車的絕對大佬,一旦它造起純電來,它不需要“三電”拔尖兒(而是只要做到持平),僅憑平移其他方面的優(yōu)勢就足以“威震江湖”。這,恐怕是那些新勢力造車沒想到的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