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LARGE | 點擊量:474次 | 2022年07月25日
國內動力鋰電池供應"崇洋" 彎道超車當自強
近年以來,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的利好政策不斷出臺,產業(yè)持續(xù)高速發(fā)展。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5年1-十月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20.69萬輛,同比上升300%。更加有專家預測,2015全年的新能源汽車生產量將有望突破30萬輛。
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(xù)升溫,作為核心零部件的動力鋰電池產量不足的短板也逐漸暴露出來。正如許多專家分析的那樣,動力鋰電池的供給短缺,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。以今年為例,2015年我國動力鋰電池需求約為12.5GWh,產值約合250億,而目前動力鋰電池實際產量或只有5Gwh。
天能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在采訪中向記者坦言,今年上半年天能鋰電池產量已經躍升至1.25GWH,位列全球鋰電產量前十。而產出的電池都已被眾泰、康迪、奇瑞、華立等采購一空,市場卻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(tài)。可見我國超速發(fā)展的新能源車已經將電池產量遠遠甩在了身后。
在這樣的大環(huán)境下,以電池起家而占盡先機的比亞迪讓諸多車企得到了靈感。上汽、北汽、眾泰、力帆等幾家公司都調整了戰(zhàn)略,紛紛開始自行投產電池。而這些車企投產電池的背后,除了保證零配件供應量跟上產出以外,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因素。
采購電池成本高
充電溫度:0~45℃
-放電溫度:-40~+55℃
-40℃最大放電倍率:1C
-40℃ 0.5放電容量保持率≥70%
對整車廠而言,做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問題在于成本控制。而動力鋰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,假如對外進行采購,它的價格將占到整車成本的30%到45%之多,會在很大程度上壓縮車企的利潤。
近年來由于電池的供不應求,電池公司的話語權逐漸增大。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從今年初的4萬元/噸一路上漲至7萬元/噸,進一步新增了沒有電池產出能力的車企的采購壓力。
此外,由于我國的電池規(guī)?;a尚不成熟,無法達到擴大規(guī)模從而降低成本的效果。動力鋰電池的回收體系也并不完善,因而動力鋰電池的成本居高不下。
國內電池整車匹配能力低
目前國內涉及動力蓄電池配套生產公司有177家,但實際上,能進入整車供應鏈的公司卻僅有比亞迪、天能、力神、比克、萬向等不足10家。
許多電池公司并非沒有產出,但在集成能力、生產一致性和安全性上都有一定缺陷,無法達到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的技術要求。產出的電池差異性比較大,整車匹配能力不高,而這正是電池最忌諱的缺點之一。
因此,車企自主投產電池,嚴格把關電池的合格率和利用效率,提高電池的穩(wěn)定性和一致性也是對產品性能的必要追求。
實現"彎道超車"須掌握核心電池技術
汽車工業(yè)發(fā)展至今,我國由于起步較晚發(fā)力不足,已經被世界的車企甩在了身后。但對新能源汽車來說,我國和世界的汽車工業(yè)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。
為了抓住這次"彎道超車"的機會,國家不遺余力地以政策利好助推新能源汽車。而各大車企卯足全力占領國內市場的同時,也都想在國際上嶄露頭角。
根據統(tǒng)計機構數據,2015年九月份,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創(chuàng)4.76萬輛新高。而在龐大的我國市場助推下,也只有比亞迪和北汽兩家公司能夠躋身十強。
可以說這兩家車企的成功,和他們具備產出電池的能力是密切相關的。其他車企的生產脈門都掌握在電池廠商手中,甚至大多數還是日韓的國際電池廠商。
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,一旦外資電池徹底壟斷了我國市場,那么動力系統(tǒng)的相關核心技術將會從此失落,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又會回到傳統(tǒng)汽車核心技術空心化的老路上,錯失突破的良機。
因此,研發(fā)動力鋰電池雖然要承擔一定的風險,但對車企的品牌競爭力和長期發(fā)展都有很大的幫助,只有勇于調整戰(zhàn)略的車企才能復制TSLA和比亞迪的成功。